(通讯员:陈春晖)2025年4月22日,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联合张家畈镇政府,在镇政府会议室隆重举行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开馆纪念活动,主题为“调研地质文化村乡村振兴经验举措”。活动旨在推动地质科普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升公众对地质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座谈交流活动由张家畈镇党委书记杨稷栋主持,首先播放了地质文化村宣传片,展示了黄市坳村在地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随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毛聪介绍了“中国地质科普基地二期规划”,强调将继续深化地质科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黄市坳村党支部书记余朝辉简要介绍了大别山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情况,分享了村庄在地质文化推广中的经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巴东国家野外站、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地质文化村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宝贵意见。

会议现场
当天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巴东国家野外站联合其他高校兄弟单位为张家畈镇中学学生举办了科普讲座和赠书活动。毛聪镇长主持活动,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党委书记王树莹、巴东国家野外站常务副站长李长冬教授向中学生赠送了《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水与地质灾害》科普丛书、书写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随后,申艳军副院长作了题为《中华生态屏障带:从秦岭到大别山》的科普讲座,李长冬教授作了题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的讲座,增强了学生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科普讲座和赠书活动现场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节点上,巴东国家野外站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以科研促科普,深化了地质科普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体现了地质文化与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巴东国家野外站将继续发挥其在地质科普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地质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